【展览“放大镜”】一桥惊醒山河梦,88年前的卢沟桥畔,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

发布时间:2025-07-14 20:05:20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向社会公众恢复开放,《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展。此次展览的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此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为深入挖掘展馆亮点、凸显展陈核心,即日起,我们特别开设【展览“放大镜”】栏目。该栏目将聚焦主题展览八大部分内容,精心挑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抗战文物和著名抗战英烈进行深度报道,让观众在历史印记中触摸岁月温度。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出路!”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七七事变”场景中,一则《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原文被放大并“搬”上了展墙。其中,“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几个大字尤为醒目,字字千钧,直击人心,瞬间将观众拉回88年前的卢沟桥畔,这也是很多观众反馈印象最深的展厅场景之一。今天,让我们循着展厅路线,一同走进“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

image.png 

“与桥共存亡” 子弹打穿的钢盔见证第29军的英勇无畏

在第二部分第一单元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一顶仿英式钢盔。经鉴定,这顶钢盔是“七七事变”时,宛平城守城部队第29军战士所使用的。该文物于1985年在宛平城出土,钢盔为椭圆带沿的帽式,通高27厘米,口径32.5厘米,顶部有缺损,整体已锈蚀。据了解,钢盔出土时,里面有17枚子弹,盔身正中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不规则洞孔。

image.png 

这些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况的惨烈、日寇的凶残以及守军的顽强。

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正拒绝。

8日清晨,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并向平汉铁路桥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驻守的中国第29军官兵奋起自卫。此时暴雨如注,大队日军突然出现。协助守卫桥头的第29军37师219团3营预备队十连排长沈忠明跃出堑壕,站在掩体前伸出右手,制止日军进入警戒线。日军扬言搜寻失踪士兵,强行上前并开枪,沈忠明中弹当场牺牲。

在展厅中,破败的城墙、威武的卢沟石狮旁,玻璃展箱中静静陈列着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证书上写着: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落款时间为1983年12月22日。据了解,这件文物是首次在展馆中展出。“沈忠明是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时年27岁。”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image.png 

8日这一天,日军向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了三次进攻,并向平汉铁路桥及左侧的回龙庙阵地中国守军接连猛攻。中国守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发出誓死“与桥共存亡”的命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两个排的80余位中国守军,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发出了“全民族实行抗战”的呐喊。

在第一单元展厅中,还陈列着丰富的物证:既有反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事迹的书刊,记录事变经过的明信片,以及各大报纸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报道,更呈现了高级将领佟麟阁、赵登禹的壮烈牺牲历程,全方位还原了那段山河破碎却抗争不息的历史瞬间。

image.png 

平型关大捷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循着展览的时间线,来到第二部分第二单元,一座拱形窑洞场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感受。斑驳的砖瓦还原了洛川会议现场,几条长凳整齐排列,旁边还仿制了窑洞的木窗与木门。窗外树木葱郁,透着一片明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开辟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虽然只有4天时间,却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明确了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跨越洛川会议的历史节点,展馆里一处战役场景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平型关”三个红色大字醒目地题写于城墙之上,斑驳坍塌的墙体将当年的激战痕迹真实还原。展墙上陈列着《救亡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战役的详实报道,将一段关于“平型关大捷”的峥嵘往事缓缓道来。

 image.png

山西地势险要,有“华北之锁钥”之称。1937年9月25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及大批辎重部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会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当天清晨7时,当日军全部进入八路军第115师预先设下的伏击圈后,第115师全线开火,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抗战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此单元还展示了八路军与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壮阔图景,并还原了台儿庄战役的震撼场景——借助“声光电”等沉浸式交互装置,红色与蓝色的灯光交织闪烁,配合着战场厮杀声,将烽火岁月的壮烈跃然眼前。

image.png 

惊天地、泣鬼神 全国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步入第三单元展区,很多观众会被一个巨型的黑胶唱片所吸引,唱片的纹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观众站在固定区域内,耳畔便会传来《义勇军进行曲》等激昂的抗战歌曲。若想切换曲目,只需轻触互动屏,《毕业歌》《五月的鲜花》等一首首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旋律便会接踵而至。在唱片机一旁的展柜中,更珍藏着1939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在印度灌录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印证着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乐战敌的赤子之心。

image.png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空前团结起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之中,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同时,此单元还用微缩景观、画本、档案等文物展示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支援抗战的英勇事迹,从香港同胞踊跃捐款捐物,到海外华侨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各地同胞“血脉相连、共赴国难”,诠释了全民族抗战中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休戚与共、并肩御敌的爱国情怀。

image.png 

第二部分展厅以宏大的规模、翔实的内容与丰富的史料,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当民族救亡重任,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史进程,描绘了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投身抗日洪流的雄浑画卷。

大家可以在展览中仔细回味,让这些不屈的抗争故事成为我们回望历史、汲取力量的窗口,让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代代相传。

 

撰稿:黄新伍  张怡飒

编辑:黄新伍

设计:陈严烁

审核:亢 

监制:赵建军